最新商机 RFID产业 物流行业 运输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 资讯中心> 人物专访> 何黎明:中国物流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何黎明:中国物流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014年07月07日 16:29  物流技术网  点击:3513
分享:
  导读:2013年我国物流业顺应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效率提升、创新驱动,释放改革红利,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近日,通过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的采访了解到,中国物流业发展需要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2013年对物流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迎来发展新机遇;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确定99个城市为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中国物流景气指数(LPI)发布,预测分析我国物流业运行趋势又添新指标;网上购物市场井喷式发展,推动电商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大型电商企业全面开放物流平台,提升物流社会化水平;物流业成为资本投资热点,新一轮兼并重组热潮涌动……目前,我国物流业出现了趋稳向好、转型升级的新局面。如何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态势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以下简称何黎明):过去的一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持续巩固。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重视物流业发展,物流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总体运行趋稳向好,细分市场深度调整。我国物流业运行总体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2013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全年保持在50%以上。全年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两项指标增速均比上年略有放缓,仍快于同期GDP增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细分市场分化明显。受内需扩大特别是网上购物需求带动,快递、快运、配送等物流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1.9亿件,同比增长61.6%。从细分产品看,快速消费品、食品、医药、家电、电子、汽车等与居民消费相关的物流市场保持较高增长。农村物流、社区物流趋于活跃,冷链物流宅配市场受到关注。
  
  多业联动继续深化,跨界竞合渐成趋势。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和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进一步深化。中远物流、中邮物流、广东嘉诚物流、厦门嘉晟供应链公司、安得物流等,分别为天津空客、中国重汽、松下电器、美的电器等制造企业提供全程供应链服务,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走向深度融合。太原钢运推进生产物流领域技术创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投入应用。商贸业物流平台开放,物流业融入商贸物流网络。京东商城、苏宁易购、易迅网等电商企业开放自建物流平台,吸引社会物流企业。顺丰速运在武汉中百超市、南京苏果便利店推出寄件及快件自提业务,实现网络无缝对接。跨界竞合加速,电商企业自建物流体系,物流企业拓展网上业务。京东商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物流基地,提升自身物流能力;苏宁打造“物流云”体系,物流配送网点加快全国布局;顺丰优选试水电子商务,扩展常温商品配送城市;德邦物流、佳吉快运等零担快运企业利用网点资源优势,进军快递市场。各类企业跨界竞合,促进了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物流电商”快速发展。大型企业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物流等新技术扩大应用。
  
  过去的一年,基于电子商务需求的物流业有哪些新动向?
  
  何黎明: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牵头成立“菜鸟网络”,对未来电商物流生态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国际运输领域,中外运推出了国内跨境航空物流电商平台和海运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分散的国际运输资源。在家电物流领域,海尔日日顺物流建立了家电和大件商品“送装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平台,通过物流网、配送网、服务网、信息网“四网融合”,实现直配乡镇无盲区。在大宗商品流通领域,淮矿现代物流推出平台+基地供应链管理模式,为钢铁企业开设品牌专场,整体交易能力突破1000万吨。受城镇化发展和终端客户需求影响,物流网络加快向二三线市场、居民社区和农村乡镇下沉。
  
  “物流电商”快速发展。大型企业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物流等新技术扩大应用。2013年的“双十一”期间,成立不久的“菜鸟网络”,通过大数据平台引导商家和快递企业协同作战,共享和分析海量物流数据,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交通运输部在“八省一市”试行推广北斗车载定位终端,普及位置服务应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出总体架构,计划打造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门户网站。
  
  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提速。为应对成本不断上涨局面,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物流企业纷纷加大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力度。干线运输企业开始关注全成本管理,运输车辆向化转型,努力提升品牌质量、可靠性、节能性和安全性。城市配送企业更加关注配送效率,运输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我国物业政策环境将面临怎样的机遇?
  
  何黎明: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发布,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原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原铁道部的企业职责。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由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有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格局。
  
  国务院提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政审批项目。国家发改委出台《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继续落实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出台《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甩挂运输和物流园区发展,加强快递市场和城市配送管理,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进重点商贸功能区建设,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中启动实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海关总署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平台。进出口贸易更加活跃,必将带动物流量的有效集聚,对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机场等多个物流相关产业产生直接推动作用,有望促进国际供应链格局的调整转移。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起步,物流企业国际化扩张加速。
  
  顺丰速运成功申请国际快递业务牌照,多家快递企业获得代理国际快递业务资质,物流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国际物流提供新的空间。
  
  对未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何黎明: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年。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外需市场有所改善,与外需相关的物流领域有望逐步好转。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调整加快,对我国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抢占国际供应链中环节提出更高要求。多边经贸合作趋势明显,物流业必将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领域。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以联动融合为突破口,推动产业物流转型升级。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物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与产业物流联动融合,整体优化产业物流系统,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物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途径。物流企业要紧密围绕产业物流需求,主动融入产业物流供应链。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发挥协同效应,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建立产业联动新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天地。以平台整合为突破口,完善物流网络布局。

       要按照《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等总体布局要求,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等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现有公路、铁路、港口等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专业物流设施,要鼓励平台开放、渠道下沉、互联互通、整合利用。要推动信息平台和实体平台融会贯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模式,提高网络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智慧物流等新的信息技术,给物流业带来重大变革和新的挑战。

       我们应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物流企业,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结合军事物流和民用物流的优势和特点,探索物流信息化军民共建互促机制。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统筹协调,积极营造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2014年第3期)

更多相关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服务|广告服务|会员服务|企业建站|旗下网站|友情链接|诚聘英才
物流技术网 Copyright 56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