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法规标准

政策支持各地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2021-09-09 08:41:49食品机械设备网阅读量:1488 我要评论


导读: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农产品,在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物流设备网 法规标准】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农产品,在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产品易腐,保鲜难,生产、存储、销售过程中减少损耗,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国家一直十分关注农村经济,出台政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现已惠及16个省市。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全国新建冷藏冷链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农村部政策支持地方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完善《“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拟布局支持5万个左右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300个左右农产品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和30个左右农产品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采集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参考技术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开展视频培训等,加大对农产品仓储物流工作的指导。
 
  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及100个果蔬产业重点县,围绕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开展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1.1万个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2.2万个产地设施,新增产地贮藏保鲜能力近500万吨。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通知。中央财政支持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区域扩大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中国融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832个脱贫县,建设内容有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
 
  地方积极开展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9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召开视频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中央财政在内蒙古自治区投资1.6亿元,计划建设40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主要针对蔬菜、水果、马铃薯,兼顾中药材、食用菌等品种建设,鲜食玉米、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禽蛋产品都不在今年的支持范围内。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43个主体申请建设冷藏保鲜设施10万吨以上。
 
  按照《2021年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甘肃省今年将下达冷链建设项目资金4.9亿元,支持78个县区的1092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冷链设施,新增库容70万吨,提升合作社组织农民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等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冷链设施5483座,储藏能力达到593万吨。
 
  2021年,六盘水市全市共有46家经营主体获得中央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奖补资金2683.7万元,建设总规模58257.8立方米,储藏量11593吨。截至8月底,2021年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37个,开工率达到86%。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印发《2021年河南省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预计年内将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00个以上。
 
  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山东省级财政筹集资金4.4亿元,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00个,推动完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项目的实施为从事蔬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经营的老百姓解决了仓储保鲜问题,从源头上弥补了地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与此同时,政策支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也对相关建造产业带来市场机遇,冷库、冷藏库、冷链物流设施等制冷设备都会迎来一波市场需求。
 
  原标题:政策支持各地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