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新品动态-图

中国重汽智能网联卡车参加全国列队跟驰标准公开试验

2019-05-08 11:33:12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831 我要评论


导读:  5月7日,在天津举办的*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方法及要求第三部分列队跟驰功能》公开验证试验活动中,中国重汽作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派出了三辆汕德卡智能网联卡车全程参加了列队跟驰试验公开验证试验。

  5月7日,在天津举办的*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方法及要求第三部分列队跟驰功能》公开验证试验活动中,中国重汽作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派出了三辆汕德卡智能网联卡车全程参加了列队跟驰试验公开验证试验。
 
  这是我国进行的大规模商用车列队跟驰试验活动。本次验证试验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究制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不仅将有效加速《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方法及要求第三部分列队跟驰功能》*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且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步入别自动驾驶领域。
 
  列队跟驰即多辆测试车辆以较小的车距纵队排列的行驶状态,通过网联技术将同向行驶的车辆进行连接并编队。列队跟驰过程中,辆车(头车)可为人工操作驾驶也可为自动驾驶,后方跟随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后车通过网联技术实现实时接收前方车辆加速、减速、转向等信息,并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相应操作。
 
  验证试验起点设置在天津市西青区泰和路与京福路交口,终点为泰和路与津静线交口。全长4公里,设置加速、换道和减速路段。
 
  在列队加速测试中,人工驾驶车辆从静止开始加速至*车速并保持匀速行驶,后方自动驾驶车辆跟随前车完成加速并在全过程保持合理车距。
 
  在列队减速测试中,测试车辆处于列队行驶状态并以*速度匀速行驶,某一时刻人工驾驶车辆开始制动减速至停车,制动减速度为 2 m/s~4 m/s,后方自动驾驶车辆根据前车动作完成制动并不发生碰撞。
 
  在列队换道测试时,测试车辆以*速度匀速行驶,某一时刻人工驾驶车辆开始向邻近车道变道,后方自动驾驶车辆需保持合理车距并完成换道操作。
 
  这次测试充分展示了商用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和未来车路协同条件下的应用潜力,为未来的受控环境下的商用领域提供一种、可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商用车列队跟驰作为自动驾驶应用的领域,可有效控制车辆之间的距离和车队的行驶状态,减小车队行驶中的风阻,从而降低车辆的燃油消耗。通过该技术,可有效减低车辆 5%-20%的燃油消耗。同时,列队跟驰的应用也将大大降低驾驶员的工作强度,提升驾驶安全性,降低商用车运营成本。
 
  中国重汽汕德卡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这次公开测试。今年4月12日,中国重汽智能网联卡车在滨莱高速就已经进行过无人驾驶、真实高速公路场景下的高速编队实测。与滨莱高速测试相比,此次列队跟驰测试,跟车距离达15米±20%,车速提升至60km/h,再一次充分展示了中国重汽在智能网联商用车领域的水平。
 
  一直以来,中国重汽中国商用汽车智能化的潮流。2016年9月19日发布了*I代智能卡车,集(AEBS)防追尾、(ESC+EBS)防侧翻、(LDWS)防蹿道、(HSA)防溜车及(ACC)自适应巡航五大功能于一身,主动安全性能再上一个台阶。并于2017年12月17日在国内实现了批量销售。2017年10月21日,中国重汽与李德毅院士工作团队联合成立“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暨院士工作站”。围绕智能公路卡车、智能工程卡车、智能公路客车、智能城市公交等产业化应用方面,开展联合技术研究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2018年2月27日,中国重汽聘任世界经济论坛未来计算理事会共同主席、人工智能委员会前主席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贾斯汀·卡塞尔女士为中国重汽人工智能战略咨询顾问,并在重汽科技大厦做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与未来经济”的主题演讲。
 
  2018年10月12日,中国重汽成为国内首批、山东省获得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重汽在智能网联汽车别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关键突破,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道路上取得重大进展。
 
  从2018年4月中国重汽HOWO-T5G智能网联汽车在天津港试运营到今年2月中国重汽智能电动集卡成功中标天津港招标项目,中国重汽智能网联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得到了充分认可。中国重汽无人驾驶港口集装箱电动牵引车正式批量投入天津港运营,开辟了无人驾驶重卡的商用新时代。
 
  未来,中国重汽将持续拓展“智能+”,继续为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搭建创新平台,培养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技术人才,实现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