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技术首页>技术动态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特点

2013
01-06

10:08:59

分享:
1942
来源:
  中国物流设备网整理: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手持式rfid读写器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1]zui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电梯合格证的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的特点
  
  (一)射频技术的特点射频识别系统zui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能穿透雪、雾、冰、涂料、尘垢和条形码无法使用的恶劣环境阅读标签,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大多数情况下不到100毫秒。有源式射频识别系统的速写能力也是重要的优点。可用于流程跟踪和维修跟踪等交互式业务。目前,制约射频识别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不兼容的标准。射频识别系统的主要厂商提供的都是系统,导致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厂商的频率和协议标准,这种混乱和割据的状况已经制约了整个射频识别行业的增长。许多欧美组织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标准化必将刺激射频识别技术的大幅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二)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适用性物流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两个目的。如何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产品,成为物流企业追求的zui高目标。为此,掌握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所以物流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供应链中存货的管理。当叉车到达的托盘前面时,司机使用手持条码扫描器来读取托盘的标签并通过一个Wi-Fi连接把这些信息转发到运行在Herma后端ERP系统的Ubisense软件上。托盘上的条码序列号会与订单上的序列号做比较,如果能对应起来,Ubisense软件会指示司机托盘的抵达地点。如果对应不起来,屏幕上会显示一个警报然后司机继续寻找正确的托盘。
  
  在拿起托盘之后,司机按下提示符表明他已经开始运送这个托盘到其目的地。每辆叉车的Ubisense超宽带(UWB)RFID标签发射出一个6至8GHz的超宽带的编有*ID号的RF信号,这个ID号与Ubisense软件里车辆的ID号相连。
  
  一旦司机拿到了的托盘,就把它放到的位置(例如,放在待命区等待装车)。在把托盘放到位置之后,司机按下屏幕上的一个提示符表明他已经按指示运送了托盘,并且标签把信号传送到附近的阅读器,Ubisense软件基于阅读器的数据计算出托盘放置的位置,然后这些信息与Herma公司的SAP软件相连。由于叉车上装有4个标签(RFID射频快报注:分别安装在叉车的每一个角上),因此可以在大约30厘米之内定位,并能确定方位,从而可以知道叉车的指向,也可以确切的知道托盘的位置。
  
  当托盘准备装上卡车的时候,这个过程是相同的,当司机把托盘放入卡车时就按下屏幕上的提示符。同时,软件计算出叉车的位置,从而确知托盘装上了哪辆卡车。
  
  叉车的标签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传送信号。如果标签没有在预设的时间间隔里移动,它们将变为休眠状态,停止传送信号。当叉车再次移动的时候,标签开始再次传送信号,如果叉车位于托盘的分拣处,信号传送率就比叉车位于非重要地区时高一些。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https://www.56js.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