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技术首页>维修技巧

汽车起重机长杆磨削的防废措施

2008
12-16

16:12:07

分享:
1636
来源:
    汽车起重机伸缩缸活塞杆(长杆)的磨削易出废品,根据我们的经验,有以下防废措施。
   1.认真测量工件各点的留磨量
   应根据工件弯曲、偏摆、错位以及刀痕深度等数据判断能否磨削。
   (1)对于留磨量不超过0.50 mm的部位可由操作者细心测量偏摆、变曲、错位、刀痕等数值。对留磨量低于0.20 mm的工件一定要请示有关人员同意后再磨削。
   (2)若偏摆或弯曲量超过磨量三分之一的部位要校直后再磨削。
   (3)测错位部位两边的直径数据和两边的偏摆数据,可用zui小直径处的磨量值减去zui大偏摆部位的偏摆值,其差数就是实际磨量。如:错位处zui小直径的磨量为0.40 mm,偏摆zui大部位的偏摆值为0.30 mm,实际磨量等于0.40 - 0.30=0.10 mm,磨量已经很少,很可能在磨削中出现烧伤状况,造成废品。
   (4)刀痕深的部位,磨削前用锉刀把局部对称点(zui严重、zui偏的部位)锉出两个对称的****面,按锉过的部位进行测量。假如实测的直径减去刀痕的直径后小于0.20 mm,也应请示后再磨削。
   2.妥善处理磨削中的烧伤
   (1)磨削前按前述要求检查能磨削后,若在粗磨时火花特大、有局部烧伤,同时在经过两次往复磨削后烧伤部位还不能消除时,须进行一次工件偏摆值的测量。若偏摆值与磨量均低于前述各极限值时,应进行校直。通过校直仍不能消除时,必须报废。
   (2)精磨时应注意火花的变化,一旦出现烧伤,工件即成废品。特别轻微的烧伤,若测量偏摆值低于磨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继续磨削;超过三分之一时即应报废。
   烧伤原因与砂轮的型号、工件的材料也有关系。预防措施是,及时修理砂轮、调整进刀量(粗磨或精磨时,若进刀量过小也会产生轻微烧伤)、加足冷却液、调好工件和砂轮转速。
   3.仔细观察火花
   磨削时火花一旦过大,要立即退刀。经过全部粗磨时火花不应有间断现象,若断火部位偏摆值超过磨量的四分之一,要进行校直。每次砂轮接近工件两端出现火花逐渐加大时,应检查*是否温度过高,若*温度与工件的一致需紧一下尾*。若通过托架时火花变大,则表明托架顶的部位不合理,使该处温度升高。精磨时火花也不应存在间断观象,如果断火严重应测一下偏摆和磨量,当偏摆超过磨量的四分之一时磨不起来。
   4.严格控制加工质量与精度
   测其各点直径数值不一致时,应对托架和尾架进行及时调整。
   (1)通过粗磨、半精磨后,工件的圆柱度不应超差。如果在椭圆度超差的部位有断火现象,应测其偏摆值,若此值超过30 μm须校直后重新试磨;经过几次进刀磨削,在进刀总量超过50 μm时,火花将不再断火,测其椭圆度应为零;若测其椭圆度仍超过允差,应修整砂轮后再试磨,若椭圆度仍没有消除,应检查*孔是否损坏、研伤(此时工件表面呈现多棱)。
   (2)磨削后表面呈现多棱的原因及修整措施为:如砂轮已磨钝,应修整;若砂轮有明显的振动,应调平衡;头架、电机架隔振设施已损坏,须修复;若工件本身振动过大,应适当降速;*过紧或过松时,须调整。
   (3)若粗磨时出现大螺旋状的表面,其原因是砂轮修整不好,精磨修整砂轮时一定要均匀,决不能有明显的单角火花现象,砂轮磨钝后工件表面易出现大螺旋状。
   (4)精磨时,工件往往会出现拉毛、划伤以及冷却液不清洁的现象。为防止此现象出现,新精修的砂轮应该用钢丝刷子刷几下(要注意安全)。
   (5)当精磨时工件出现的现象锥度、鼓形、鞍形、两端直径较大或较小时,应调整托架、尾座、砂轮越程以及工件的数量和砂轮在工件两端的停留时间。
   5.严格控制两*部位的温度
   可根据两*温度的变化情况判断*紧度是否合理;一般以*温度稍高于工件的温度为标准。
   (1)两*温度都过高的原因:一是顶得过紧,二是*与工件中心孔不同心。若顶得过紧时,要先松开*,对两中心孔加入黄油后再调整*的松紧度。
   (2)若出现某一*的温度过高,则说明这个*与工件中心孔不同心。
   (3)当两*的温度与工件温度一致时,工件两头不会出现多棱现象,并且火花比较均匀,此时可继续磨削。如工件两头出现多棱现象,应先紧一下*,若工件并没有烧伤,即可全部磨起来。当工件两头的火花不均匀时,要紧一下尾*。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https://www.56js.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