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技术首页>其它知识

企业直播推荐

更多>
合肥精大仪表宣传片

合肥精大仪表宣传片回放

开播时间06-08 14:00

产品推荐

更多>

简述龙门式起重机的拆卸工艺

2013
04-07

13:59:22

分享:
1868
来源:
  龙门式起重机在地面轨道上运行,主要用在露天贮料场、船坞、电站、港口和铁路货站等地进行搬运和安装作业。龙门起重机的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和桥架结构,与桥式起重机基本相同。一般龙门式起重机的拆卸工艺有哪些呢?
  
  接好中心滑环的线
  
  按照记下的线号和位置正确的接好中心滑环的各根线。法兰面加工,调整轴承上平面与门机上法兰面的间距:加工过程中,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切削量。一般切削量控制在3-5mm,为保证zui少的加工量,就应该使轴承上平面与门机上法兰面尽可能的平行。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门机法兰面因各种原因存在一定的变形,当变形量超出上述的范围时,可适当的加大切削量。平面平行度的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在圆周上取8个均布测量点,通过调整步骤3中的焊接在加强筋上的6个M24×460的双头螺栓上的螺母来调整各个位置的间距,使各测量点的间距之差的zui大值在满足3-5mm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小;确保新轴承每个注油点和外齿圈均含有规定标号和分量的润滑脂,由操作人员操作门机的回转,回转小齿轮带动轴承外圈,因轴承内圈通过调整螺栓固定在加强筋上,所以外圈能自由转动,转动90°后停止,再次测量各测量点的间隙并调整调整螺栓,使间距合格并zui小。将外圈转至*次的测量位置后再次测量,综合前两次的测量结果进行zui后的微调。调整完毕后,锁紧调整螺母上的缩紧螺母。
  
  加工上表面
  
  装上车刀,以步骤1中zui后测量的zui小间隙为基数调整车刀的高度。在径向加工的过程中,车刀为自动,通过周期性撞击实现自动进车;轴向进车为手动操作,因平面加工一般为3刀,所以根据测量间距的情况,轴向一次进刀1-1.5mm.机加工过程中,加工人员因密切关注加工动态,在车刀加工至螺孔部位时,车刀因频繁受到冲击易损坏,操作人员应时时监护,及时发现、更换并调整车刀;加工人员还应定时测量加工面和轴承上表面的距离,保证其平行度,间距在300mm之内不大于1mm,如不满足,应重新调整轴承内圈的调整螺母,重新加工。加工下表面:调整轴承内圈的调整螺栓,将轴承提升,使轴承下表面与门机下法兰面有足够间距装置车刀组件。按照步骤1、2的方法调整间隙和车刀,加工下平面。
  
  刀架组件和辅助件拆除
  
  门机上下法兰面加工完毕并满足要求后,拆除刀架组件。用柴油清洗干净门机和新轴承的法兰面,在轴承内圈和门机上法兰面穿上M42×660,8.8级高强螺栓,两端带上螺母后,拆除调整螺栓。紧固新轴承,拆除顶升支座上的紧固用槽钢:用气割割开4个顶升支座上的24槽钢。放下并紧固回转总成:在轴承的外圈穿上M42×660,8.8级高强螺栓,以便在放下的过程中起导向作用。同步缓慢的收回4台200T千斤顶,到位后,按照相关规范对轴承内外圈螺栓进行初紧,紧固力矩为2000Nm,并在24小时之内对上述螺栓进行复紧,紧固力矩为3200Nm。
  
  支腿固定①支腿固定方式选择支腿固定的方式通常有刚性固定、柔性固定两种方式。在进行龙门式起重机安装时,考虑到支腿间距和垂直度的调整,通常采用柔性支撑,采用刚性支撑需加设拉紧器(花篮螺丝)。在拆除龙门式起重机时,柔性支撑和刚性支撑同样都可采用。采用柔性固定方式,需在支腿两侧使用配重块或是布设地锚进行揽风绳的拉设,若现场无已有地锚或配重块,重新设置地锚或寻找、自制配重块成本高,且周期长,从经济成本和工期成本两方面考虑,采用柔性固定支腿方式都不甚可取。
  
  若采用刚性固定方式,一般采用钢管进行支腿固定,支腿单侧固定支撑即可,钢管下部可直接与龙门式起重机覆盖范围内埋件焊接固定,在龙门式起重机覆盖范围内无埋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布设座板形式,使用膨胀螺栓与龙门式起重机覆盖范围内地坪混凝土固定。支腿支撑固定用管材钢管直径以D80~120mm,壁厚3.5mm~6mm为宜,钢管管径过小,钢管自身刚度不够,则需采用角钢或其他型材进行补强,若管径过大,搬运极不方便,而在一般龙门式起重机所在厂、场,固定用管材比较容易找到,若所在厂、场找不到,在工地附近废旧回收站也可找到合适材料。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https://www.56js.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