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商机 RFID产业 物流行业 运输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 资讯中心> 人物专访> 徐智明:自建仓储物流难实现运转
徐智明:自建仓储物流难实现运转
——专访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

2015年02月03日 09:11  物流技术网  点击:45292
分享:
  导读:过去几年,电子产品、服装和家具的线下零售都被电子商务模式颠覆,上网购买变成人们的重要选择;但是,零售中大的一个品类——杂货始终没有被互联网撼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看到了当中的机遇,一些杂货类电商因此纷纷上线,而当中像快书包这类主打“1小时送达”企业为引人关注。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这些试图通过互联网冲击线下杂货销售的创业公司,是否已经建立起颠覆传统业态的创新呢?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创业者的独白!

  1月23日,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在微博上公开“叫卖”快书包,引起了业内关注。这家创立于2010年,主打“1小时送达”服务的创业公司,曾声称要做“网上711”,为何成立四年后,就面临被出售的命运?是否真像徐智明在其微博中所写那样——“快书包自采货物、自建仓储、自建物流、一小时到货的模式,可能是个错误的方向。一小时到货确有需求,如阴雨天的雨伞、晚餐前的茅台等急需品,但是集中这些需求,支撑整个网站快速增长,确实很困难。我们努力挖掘更多具有这种特征的商品,但四年来,找到的还是不够多。”

  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徐智明。



徐智明:自建仓储物流难实现运转

  概念没问题,选错了运营模式

  记者:去年9月,您宣布快书包进行转型,放弃了“1小时送达”的物流服务,转而做进口商品的特卖活动,同时裁撤了整个配送部门以及技术部门,仅保留运营以及客服部。为什么要放弃?是“1小时送达”这一概念本就有问题,还是企业的运营模式出了问题?

  徐智明:放弃是无奈之举,主要是因为账上的资金不足,转型做进口电商也非常仓促,没有经验,匆匆忙忙推出“爱抢购”项目,现在看来完全是仓促应战。转型做进口食品特卖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快书包本就在卖进口食品,特卖只是变化了卖的方法。

  “1小时送达”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主要看怎么来进行运营。我几年前说过,如果过几年还是只有快书包一家在做“1小时送达”,可以说明我的判断出了错,但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这类主打“一小时送达”的企业,比如美国的Instacart,成立于2012年,现在已经融了好几轮资。又比如国内的社区001,闪送等;以及2013年,京东在山西开始试水一小时送达,2014年又在北京地区推出“211及时达”。这都证明“一小时送达”这一概念还是有市场前景。这些公司只是在具体的运营模式上有差别,比如有自建配送,也有和社区便利店合作。

  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Instacart公司是我理想的模式:自己不建仓储,物流采用呼唤配送,即把物流环节外包出去,配送员用手机抢单,多劳多得,有点类似现在的E代驾模式。

  记者:“1小时送达”这个概念没有问题,那么其意义在哪里?

  徐智明: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商品同价、同品质前提下,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希望所购商品能够尽快到达自己手上,这在快书包的物流配送实践中已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的一些无法“1小时送达”的商品开始需要3天才能送达,后来提高到2天,现发展成次日到达甚至当日达,但从用户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希望越快越好。二是,另有部分商品是用户急着使用的,比如零食、口罩、雨伞,这种需求就必须通过“1小时送达”来实现,正是因为这种需求的存在,才使上述这些企业能坚持运营。

  自建仓储、物流,难实现运转

  记者:那为什么当初要选择自建仓储和物流?目前,仓储和物流占了多大的比例?

  徐智明:快书包创立之初,的确想过采用Instacart目前的模式,但由于2011年时,智能手机远没有现在这样普及和发达,因此只好选择自建配送体系。

  本打算进行轻资产运行,但后来发现越来越重,自建仓储后,又自建物流。快书包成立至今,在营销和传播上几乎没花过钱,大的成本就是仓储和物流,我仔细算过,所融的1500万元里面将近四分之三都用在了物流和仓储建设上,这也是我值得反思的地方。

  快书包在全国7个城市建了20多个配送站,北京9个站,上海4个站,杭州2个站,其他城市1个,每个配送站大概配2~3人。我们是以商圈为核心,服务写字楼用户。后发现,工作不饱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记者:那为什么不裁掉部分业务员?

  徐智明:因为订单波动比较大,比如工作日的订单就比较多,周末比较少,为了保证1小时送达的承诺,不得不雇佣大量的配送员来保证服务,但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配送员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闲置的,但为了保证配送,还不得不继续养着,这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

  2013年,企业发展达到高峰时,每天大概多能接300多单,平时稳定在200单左右,也就是一个站平均接10单。我测算过,一个配送员如果每天送7单,那么能够保证不亏钱,送10单左右,单个配送站就能盈利,送14单左右,整个公司就能盈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配送这块一直没有有效运转起来。

  反思发展,未找到更多大需求量商品

  记者:如果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快书包的四年走了哪些弯路?有哪些经验教训?

  徐智明:首先,创立快书包在时间上早了一些,那时候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才刚起步不久,如果是在2012年后,那么快书包就不会选自建物流和仓储了,肯定用移动呼叫模式,也就是签约的配送员抢单,比如送一单挣5元这种,既节约了成本,又解决了订单波动较大的问题。

  此外,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四年时间里,快书包没有寻找到更多类似口罩这种,需求量非常大,消费频次高,并且需要一小时送达的商品。有限的地域范围,加上有限的需求,结果就是达成交易的概率和频次非常低,快书包一直在调整运营方向,但一直没有突破这道关口。

  快书包目前卖得好的单品是口罩,2013年卖了20万个,以至于后来只要到了雾霾天,订单就被刷爆了。

  记者:您上月底在微博上“叫卖”快书包,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是否已经找到了买家?如果已有接手方,谈到什么程度?

  徐智明:目前已经在与几家有意向的买家进行接触,但具体的交易进展不方便透露。

  《《《

  记者观察

  1小时送达:为什么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


  在快书包创始人徐智明开始寻求将快书包出售后不久,业内对“一小时送达”这一概念进行了讨论,其中有关“一小时送达”属于“伪命题”的声音大。那么快书包的出售是不是就意味着主打“一小时送达”的企业已没有发展前景?让我们来看看,同样主打“一小时送达”的美国杂货投递创业公司Instacart的发展情况。该公司近期筹集到了2.1亿美元融资,有外媒体还报道称,Instacart估值高达20亿美元。可以说,快书包与Instacart在很多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但终两家企业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获得了不同的结果。记者通过整理两家公司的差异点,希望能够给国内的创业公司带来一些启示。

  商品品类:单点PK多元

  快书包上线之初只做书一个品类,因为徐智明认为书是标准化产品,可以很好地进行比价,但其忽略了书并不适合“一小时送达”这个事实,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书的需求不是很急,“一小时送达”可能完全没必要。再后来,快书包衍生出了“爱抢货”项目,开始定位于进口食品和进口日用品,但时间节点无疑已经错过。

  对比Instacart的创始人阿普瓦·梅塔,其曾是亚马逊的一名工程师,负责开发复杂的运算程序,找出送货上门的有效路线。因此,阿普瓦·梅塔始终对物流和供应链有着深刻了解,而创立Instacart也是因其认为亚马逊的服务并非十分。

  Instacart成立于2012年,,一开始就选择日常杂货作为经营重点。这些杂货都是Instacart在当地杂货店精挑细选而来,并且只通过手机发布,从农产品到熟食、酒、零食,再到化妆品。从WholeFoods(全食)、Costco(好市多)等连锁零售商,以及规模较小独立超市的存货目录中选购商品,因此货物品种丰富、齐全。没有“刚需”商品,意味着用户登录以及购买的频次偏低,事实上,流量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差不多可以算是“命门,”没有流量,没有转化率,也就没有订单和销售流水。各家电商平台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拼命留住用户在平台逗留的时间,另一方面不断从各个渠道购买流量,提高用户购买转化率。但快书包的尴尬之处在于,一小时本身是一个非常小的需求,平台上的品类也非常有限,用户进来之后,发现没有可买的东西,自然也就流失掉了。

  仓储物流:自建PK外包

  再从物流的率运转方面来看。徐智明在接受采访时曾反思,快书包一直没有解决线上购买体验难题,快书包的模式又需要自己备货,这使快书包上线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在做一件事情,在一小时的配送需求和产品之间找到平衡。这确实是快书包大的问题,用自建仓储方式提供一小时物流配送,在单位面积中设立一个配送站提供物流服务。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订单,也需要为配送人员支付薪酬。

  可以这么说,快书包四年来一直面临转型阵痛,这种阵痛并不是自身团队能力或者商业模式缺陷造成的,而是一种边界的困惑:究竟哪些商品适合一小时送达,用户又需要哪些一小时送达的商品,从始至终,快书包就在供与需的两头疲于奔波。

  而Instacart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的问题?或者说其是如何利用人力,以及物流来实现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平衡?

  据了解,一旦客户下达订单后,Instacart方面就会派出个人购物配送员,并告知他们需要去哪家商店,所购商品位于这些商店的哪个货架通道中的哪个货架上。为提率,每个购物配送员同时按几份订单采购商品,相当于一次购买六七十件商品。如果一位客户从三家商店订购商品,Instacart则会派出三名个人购物配送员分别前往这三家商店,让他们在购物后会合,把各自购买的商品合在一起送货上门。由此来看,Instacart是不需要自建仓库、组建车队,要做的就是为个人购物配送员与用户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这是一个采用外包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递的服务。

  无论是Instacart还是快书包的一小时送达确实解决了某种痛点,这是一个美好的商业模式,但基于人力配送对服务的要求过高,并且一定意义上只能适应于区域化市场,一旦扩大规模就将会陷入到泥潭之中。消费者确实会购买杂货,但对一些商品的需求紧迫性明显不会太高,他们确实都希望能够尽快送达,但是更希望的是能够获得低廉的价格。1小时送达看上去有点过于追求速度,服务质量往往可能被忽略,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甚至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看都有挑战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相关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服务|广告服务|会员服务|企业建站|旗下网站|友情链接|诚聘英才
物流技术网 Copyright 56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