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市场行情

技术百花齐放,孕育的数字化物流长啥样?

2019-06-11 14:08:29中国道路运输网阅读量:691 我要评论


导读:拥抱技术,通过IoT、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赋能物流,物流发展将驶入快车轨道,相信数字化物流指日可待。

  【物流设备网 市场行情】处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感受到了太多变化。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被关注,消费习惯被画像,互联网新模式也在商业的海洋里孕育萌生……这都缘于前二十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让商业、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巨大改变,逐渐我们发现,数字化不仅仅是一个热词,早已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正是技术的力量,推动着时代演变。
 
  当数字化的枝蔓蓬勃生长,未来十年,数字化会蔓延到工业产业领域中,作为连接制造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工业产业下的物流和供应链领域服务正在被数字化。
 
  比如电商和快递的发展迅速,消费者在下单之后,货物在物流过程的流转过程,也能被消费者获知。近些年,C端的体验也迅速地蔓延到B端物流,B2B物流服务也呈现出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但由于从消费者到制造端,从订单到产品交付的整个链条里,涉及到许多环节和主体,加上物流场景的复杂度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所以,业内人都认识到数字化变革一旦深入,带来的价值非常可观。
 
  数字化,不仅让物流线下操作都线上化,还实现了实时化和数据化,物流端到端所有服务的全过程都能实时动态连接、反馈,以及场景还原和预警管控,这将全面提升物流在成本、效率、安全、体验上的价值。
 
  如何实现数字化物流呢?毫无疑问,技术是根本的变革动力。
 
  目前,行业内通过科技应用赋能物流的趋势已来,2018年多家物流科技企业接二连三被资本青睐投资,形成了“物流科技投资热”现象,用IoT、AI、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力量助推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的数字化,也是关注的焦点。
 
  就在去年被菜鸟战略投资的易流科技,近日在其年度发布会上也提出,通过IoT赋能加速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并针对人车货仓等物流多场景,新推出用智慧物联网与SaaS服务结合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让货物的状态可以被智能追踪,温湿度可以被管控,司机的主动安全被守护。
 
  易流科技董事长兼CEO张景涛认为,实现数字化物流,需要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化,供应链全链条的数字化,物流全场景的智能化。
 
  物流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化是数字化的根基,近些年,物联网化有一定发展,但主要是车辆的数字化,万物互联刚刚开始。事实上,人、车、货、仓、店、箱、叉车、托盘等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要素都需要物联网化,并实时化、在线化。比如易流提到的物联网设备,便是车联网服务的延伸,车辆位置、开关门的状态、温湿度状态、油耗速度信息采集、监测司机驾驶状态等;还有货的状态监测,通过定位,防震、光感等功能,解决货的丢失、破损、窜货问题;包括应用于仓的场景,监测温度、开关门状态等。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物流领域物联网化的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
 
  由于物流过程多环节/多主体现状、线下化低效的管理模式,让订单/运单在流转过程中并不透明,所以在物联网化基础上,还需要实现货物从订单到交接过程的供应链全链条数字化,端到端的全流程的透明化、可视化,所有的物流节点信息在云平台上呈现,供应链上下游多角色的协同也变得更,当信息流被共享,整体效率也就提升了。
 
  可是这些还不够,智能便捷才是数字化的精髓。如果实现用数据代替经验,用算法辅助决策,让机器具备灵魂,那么,物流就可以“减负”了。
 
  实际上物流人在日常作业时,主要依赖于管理经验,比如说配载、调度、路径规划,依赖于人的经验,这很容易让企业的发展陷入瓶颈。那么,基于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提供的应用服务,可以实现智能调度、自动配载、动态路由,大大减少人为操作。
 
  而且,通过技术的赋能,还能更加智慧,做到先知先觉。通过算法、分析、挖掘的能力可做到提前、预知、预测、决策。比如新零售的兴起,消费行为越来越碎片化,就能通过技术和数据做自动选址。
 
  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感受了太多变化,但技术的力量是不变的。拥抱技术,通过IoT、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赋能物流,物流发展将驶入快车轨道,相信数字化物流指日可待。
 
  (原标题:技术百花齐放,孕育的数字化物流长啥样?)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