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马云、刘强东看好的新能源物流车现在如何?

2017-06-16 13:24:43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836 我要评论


导读:日均8000万个包裹,年快递量312.8亿件,2016年中国快递业继续稳居世界,已连续6年增长率超过50%。预计到2020年快递日单量将翻番。

  日均8000万个包裹,年快递量312.8亿件,2016年中国快递业继续稳居世界,已连续6年增长率超过50%。预计到2020年快递日单量将翻番。
 
  快递量的增加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直以来物流行业集中度很低,运营主体分散化致使物流行业整体绩效不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提升潜力巨大;同时,当前大批排放标准不高的货运车辆,令本来就严峻的节能环保问题“雪上加霜”,便捷、、绿色、环保的城市物流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传统物流行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5月22日,菜鸟网络推出新能源智慧物流车计划,拟在未来五年联合上汽、东风等车企共同投放100万辆新能源智慧物流车。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新一轮化开始进行,未来的物流不是这100万辆车能满足的,而是5000万辆,甚至1亿辆车。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在微博上喊话:“未来五年,我们承诺会把数万辆货车全部替换成不冒烟的电动车!”刘强东表示,四年前,京东内部就成立了绿色物流项目组,已用数年时间与国内外六家汽车厂商通力合作,持续研发电动货车。
 
  数据显示,新能源物流车当前市场渗透率仅有2%,潜在的市场空间可达300万辆。预计到2020年,产销突破40万辆。未来五年,国内电动物流车产销量的年复合增速有望超50%,增量规模达百万辆,以每辆均价20万元计,对应直接市场规模达2000亿元。
 
  车企闻风而动
 
  在市场的召唤下,多家公司加快了在新能源物流车方面的投入。
 
  5月3日,江特电机全资子公司九龙汽车与广通汽车于广东珠海市签订了《采购合同》,未来一年内,广通汽车拟采购九龙汽车生产的纯电动艾菲汽车和4.9米艾菲厢式物流车,采购金额合计为26.55亿元。
 
  6月7日,东风特专成功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京东充分肯定了东风特专目前所生产的的纯电动物流车和氢燃料物流车,后期将陆续开始进行相关车辆的试用。据悉,东风特专所研发的氢燃料物流车,续航可在400km左右,加氢换气在很短时间即可完成,所排放的也只有水,真正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
 
  近日,新沃运力与易达智慧、巴士物流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抢占新能源物流车市场。中铁、华润万家、德邦、圆通、韵达、中国邮政等物流企业已向新沃运力签约新能源物流车订单3万辆,后期将陆续投入使用。
 
  在6月2日*发布的2017年第五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车型目录》中,共有309款新能源车入选。其中,新能源*车有91款,占比达到29.45%。值得一提的是,本批*目录中的纯电动*车以纯电动物流车为主,数量达到79款,占新能源*车的87%。
 
  综合今年的五批*目录,东风汽车无疑成为纯电动*车车型的产出大户,其车型数量多次居于目录。此外,湖北新楚风、南京金龙等也有上榜。
 
  新能源物流车值得期待
 
  根据中投证券6月12日发布的研报,对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进行分类核算后的数据显示,前5月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售1.5万辆,同比累计下滑62%;同期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2万辆,同比累计增长40%。
 
  对于新能源商用车的销售量下滑,一位行业分析师从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从政策端来看,新能源客车主要还是受此前骗补调查的影响,2015——2016年的时候行业增长主要由新能源客车来拉动,但是骗补调查之后,政策上收得比较紧。另外,从市场端来看,前两年一线城市基本都在大规模推广新能源客车,这使得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上的部分销售量都被提前覆盖了,因此今年的数据会相对弱一些。
 
  那么,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
 
  “主要还是靠乘用车和物流车。”该新能源汽车行业券商分析师表示。据其预测,由于目前新能源客车的渗透率已经比较高,因此未来几年新能源客车的产销量增速可能都将接近于零。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物流车和乘用车目前的渗透率较低,加上政策的推动,他预计今年新能源物流车和乘用车有可能实现同比100%和50%的增速。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