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日本经济沉沦:私人消费回到十年前 、GDP数据已不足中国四成

2016-09-23 11:39:00搜狐 阅读量:10565 我要评论


导读:近年来,日本经济低迷,与中国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根据新数据显示,2016年7月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负的0.5%;这也是日本CPI自2013年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此外,不仅私人消费低迷,日本的对外贸易也面临衰退的压力。日本经济沉沦更直接的表现是GDP的萎缩,中日双方差距正急速扩大。2015年日本GDP已不足中国四成,准确的数字是37.94%。

近年来,日本经济低迷,与中国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根据新数据显示,2016年7月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负的0.5%;这也是日本CPI自2013年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此外,不仅私人消费低迷,日本的对外贸易也面临衰退的压力。日本经济沉沦更直接的表现是GDP的萎缩,中日双方差距正急速扩大。2015年日本GDP已不足中国四成,准确的数字是37.94%。

近日,日本*宣布维持政策利率负0.1%不变,同时引入新型的QQE。所谓QQE是指利率为负的量化加质化的货币宽松。通俗的说就是花式货币放水。

安倍希望借助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使日本通胀率达到2%的水平。然并卵,当下日本仍处在通缩当中。日本私人消费已退回到十年前的水平,对外贸易萎缩,当前日本的GDP已不足中国的四成。

日本消费低迷 私人消费回到十年前

2016年5月,日本首相宣布再度推迟原定2017年4月将消费税税率提高至10%的方针;寄望借此可以提升日本低迷的消费。根据日本内阁府新数据,2016年7月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负的0.5%;这也是日本CPI自2013年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的希望已然落空。

但日本总务省*的新数据显示:2016年二季度日本私人消费为71.53万亿日元,再次同比下跌,已经跌回2006年之前的水平,一夜回到十年前。下图为面包财经根据日本总务省数据绘制的日本历年私人消费:

 

消费下滑的趋势已经持续一年多了。2015年全年日本私人消费就同比减少2.9万亿日元。而这也终结了日本私人消费自2009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

中日贸易持续下跌 日本对华投资腰斩

不仅私人消费低迷,日本的对外贸易也面临衰退的压力。作为日本大单一贸易的中日贸易,已经出现持续下跌的趋势。据中国国家*数据,2016年前8月中日贸易额再次下跌近100亿至1749亿美元。这已经是自2011年以来中日贸易额连续第六年出现下跌。

2015年中日贸易总额为2790.38亿美元,同比大跌10.81%。与2011年的高点相比,中日贸易额在短短五年时间减少超过600亿美元。

日本对华投资也在持续减少。中国*9月16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日本对华投资22.5亿美元,同比下降28.8%。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已连续三年递减;当前投资额已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

面对中日双边贸易和投资逐渐走低的压力;本周,日本经济界高层率领成员超过200人的访华团来华访问,规模创下历史记录。

但随着中国经济升级,中日经济正由互补逐渐转向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贸易额恐将更难以回升。

日本财务省于近日公布的8月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当月贸易收支为逆差187亿日元,时隔两月再次出现贸易逆差。不仅如此,当下日本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7%;政府的负债额也已超过GDP的230%;其财政赤字率与负债率之高令人咋舌。

日本GDP已不足中国四成 中日正渐行渐远

日本经济沉沦更直接的表现是GDP的萎缩。自2012年以来,日本以美元计价的GDP在持续减少。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日本GDP为4.12万亿美元,与四年前相比,其GDP萎缩超过三成。

近两年,中国经济经济增速也在下滑,但日本更惨。据世界银行数据,自2009年之后,以美元计价的日本GDP被中国超越之后,双方差距正急速扩大。2015年日本GDP已不足中国四成,准确的数字是37.94%。下图为面包财经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绘制的中日历年GDP对比:

 

在日本经济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将修改规定不保持战力的宪法第九条作为“毕生的事业”。日本防卫大臣稻田朋美更是宣布将与美国在南海联合巡航。但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停滞甚至萎缩的国家;这样的举动或许只是落日余晖。

日本是中国搬不走的邻居,但中日两国正渐行渐远!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