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新增物流车 须用新能源

2018-11-10 11:20:39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433 我要评论


导读:  从今年起,东莞新增和更新的物流配送车辆将全部使用纯电动或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市*昨日向东莞各镇街(园区)及相关单位印发了《东莞市物流快递领域车辆纯电动化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从今年起,在东莞市注册登记的物流快递车辆,不再新增或更新非新能源汽车。

  从今年起,东莞新增和更新的物流配送车辆将全部使用纯电动或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市*昨日向东莞各镇街(园区)及相关单位印发了《东莞市物流快递领域车辆纯电动化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从今年起,在东莞市注册登记的物流快递车辆,不再新增或更新非新能源汽车。
 
  纯电动车业务办理
 
  享绿色通道
 
  《方案》所指的物流配送车辆指东莞市域范围内物流配送营运车辆,包括车身总长度小于6米、总质量小于4500千克、载重量不超过2000千克的轻型及以下载货汽车。市*表示,出台此《方案》是为了支持纯电动车辆在物流快递领域的加快推广。
 
  从今年起,办理“车辆营运证”“东莞市快递车辆*证明”“东莞市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证”的轻型及以下载货汽车,须全部为纯电动或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逐步提升纯电动营运车辆占比。市*、市邮政管理局、市交警支队于每月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上一月份办理“车辆营运证”“东莞市快递车辆*证明”“东莞市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证”的车辆信息反馈市*汇总。
 
  纯电动车辆办理注册登记、营运证等相关业务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据介绍,《方案》要求相关部门设立*场地或专门服务窗口,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办理上牌、年检、过户、二手车交易等提供便捷条件。同时,不得对个人或企业办理纯电动车辆注册登记业务设置日办理量限制,原则上必须当场办结;优先在东莞本市汽车生产企业和大型综合新能源汽车经销商网点设置车辆注册登记服务点,压缩车辆检测、上牌时间;对纯电动车辆办理车辆营运证的,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
 
  不仅如此,新能源车还可以按车型规格和载重量享受优惠通行政策。在确保安全和不妨碍交通秩序的前提下,车身总长度小于6米、总质量小于4500千克、载重量不超过2000千克,并取得《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证》的纯电动或燃料电池物流配送车辆可以在路边临时停靠和装卸作业。
 
  逐年降低
 
  低端快递配送车保有量
 
  市*透露,东莞将结合物流快递行业特点,借鉴广州等城市的先行经验,在相关国家标准出台前的过渡期内,将邮政快递行业现存并普遍使用的邮政快递末端配送车辆视为辅助配送工具,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打造形成一支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的邮政快递派送队伍。
 
  《方案》提出了推动邮政快递末端配送车辆向新能源汽车的替换转型,鼓励本地整车企业研发生产适用产品。根据各邮政快递企业新增和更新且符合要求的新能源物流快递*车数量,昨日至2019年6月30日为阶段,按1∶6的比例限制低端邮政快递末端配送车辆的保有数量;2019年7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为第二阶段,比例下调25%到1∶4.5;2020年,继续下调25%到1∶3.375。
 
  据悉,市邮政管理局将联合市交警支队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对邮政快递末端配送车辆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编码、统一保险、统一平台”制度,加强车辆及驾驶人员的规范管理。
 
  “桩随车布”
 
  建立充电服务网络
 
  记者了解到,市*、市*等部门将联合本市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物流协会、快递协会、零售协会等行业主体,基于东莞市应用环境探索整车产业和推广应用协同发展的合适路径,在2018~2020年期间实施约9000辆规模的纯电动物流快递车辆示范项目,以整车租赁、分时租赁、以租代购等多种模式,重点在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环节以及快消品、农产品、公路巡查管护、电信基础设施维保等领域推广应用纯电动货物运输车。示范项目将纳入地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资金优先保障范围。
 
  新能源车在物流快递领域推广使用的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跟上。《方案》提出,东莞将按“桩随车布”的方式建立以物流园、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商业圈为节点的充电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相关物业机构支持和配合充电设施建设,对符合要求的充电设施落实扶持电价政策。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