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市场分析

制造业“回流” 或将引发技术的革新

2013-01-14 14:24:34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568 我要评论


导读: 中国物流设备网整理: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我国的密集型产业发展很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国外企业的投资,使得我国的制造也很发达,但是随着近期趋势中国的制造业或将面临危机。

      中国物流设备网整理: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我国的密集型产业发展很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国外企业的投资,使得我国的制造也很发达,但是随着近期趋势中国的制造业或将面临危机。

      苹果公司上月宣布,将在2013年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电脑生产线拉回美国。

      除了苹果,还有很多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想法或举动。如在2012年,通用电气在位于肯塔基州的电器公园开设数条全新生产线,并计划在美生产之前从未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

      这种新现象确实让人感兴趣。一直以来,美国的制造业似乎都只有一个趋势,那就是无休止的离岸外包。

      美制造业中空化是一个*的既定事实,这在美经济健康发展时期,被经济学家看做是社会发展进步、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过程。只是在金融危机后,房地产泡沫破灭,虚无缥缈的第三产业的失败刺激了重振制造业的心思。而面对巨量失业人口,不管是美国政府还是民众的这种心情更加急切,这从2012年美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交锋屡次谈及制造业就可见一斑。

      而如今,美国大公司频繁将生产线拉回美国,不免让很多一直怀揣复兴制造业的美国人兴奋不已,畅想也荡开去:美国制造业的大规模回流或近在咫尺……

      过去,中国凭着较低的人工成本,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现在不同,复杂的金融市场以及中国人工成本的上涨,同时发达国家意识到要重新塑造制造业,他们认为把制造业迁回去的大好时机到了,制造业“逆转移”态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本更低的优势,使得订单转移,中国制造转向越南制造。面临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曾经拥有“世界制造中心”的称号可能将要易主。

      面对本轮制造业回归美国浪潮中,过去依赖国外市场资本投入的中国制造业,可能出现市场需求压缩,这会影响到产业链上下游生产。面对制造业的回流,中国制造业需要审视自身的产业技术,从四个方面去提升产业升级。

      首先是机器人技术。现今,机器人不再像是过去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类人机械,而是通过软件远程控制的专业机电设备。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强大,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足以进行外科手术、挤牛奶和军事侦察,驾驶战斗机也不在话下。代工巨头中国台湾富士康集团,2011年8月宣布将在3年内引进100万台机器人代替工人。

      第二是人工智能(AI)--软件将使得计算机非常聪明,即使比不上真正的“人脑”,至少在某些方面能与之匹敌。AI技术将融入制造业并令其更加“人性化”:我们可以在AI设计助手的帮助下,在家里亲手设计属于自己的产品。未来会出现“创造者经济”,大规模生产将被个人化生产代替,人们从网上下载设计作品并进行改造,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设计。我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公共制造车间里将这些设计“印制”成产品。

      第三是3D打印技术。它利用金属溶液、塑料液滴和其他材料制造产品,就像激光打印机用墨一样,其制造过程不需要任何机械工具或者装置,不产生任何废料,也不因产品的复杂程度而增加成本。3D打印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熟,足以用来制造机械设备、医用移植物、珠宝,甚至服装。完全可以预见到,在下一个十年,3D打印机将足以制造电子产品,巨型的3D打印机甚至可以“打印”整幢大楼。

      第四是新型材料。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研究一些新型材料,比如碳纳米管、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和新型碳纤维等。这些新型材料可以用来制造更坚固、轻便、高能效的产品,比现在的工业品寿命更长。而“分子制造业”这个新领域将更进一步,在原子精度上排列分子的成本将更加低廉。

      所有这些技术进步,需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才能保持制造业的提升。我们不能再依靠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术的工作来获取机会,只有新型的技术,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才能立足市场。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本次“回流”说不定就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开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