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科技前沿

军一物联网制造业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概述

2014-01-06 15:17:01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864 我要评论


导读:江苏军一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其推出的“制造业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集合条形码、RFID、无线传感和智能监控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从供应链、仓储、生产和物流的科学管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中国物流设备网导读:江苏军一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其推出的“制造业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集合条形码、RFID、无线传感和智能监控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从供应链、仓储、生产和物流的科学管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架构由以下部分组成:


  1.从原料库房到生产车间

  原料进入生产车间之前,通过手持 PDA 设备对原料上的 RFID标签(或条码)进行识别,同时在生产数据库中更新原料的库存数量等相关信息后进入到生产过程。

  1)在成品包装车间,工人先将 RFID 标签贴在产品包装袋上;

  2)利用 RFID 读写设备将成品属性写入到标签中(产品名、生产日期、生产批次等);

  3)货物由装卸工具经由 RFID 阅读器与天线组成的通道进行入库,RFID 设备自动获取入库数量并记录于系统,并由系统 计算出库位(或人工在一开始对该批入库*库位),通过 网络系统将存货指令发送到成品库内运输终端(或叉车车载 系统),叉车员按照要求存放到相应库位,入库完成后,系 统更新库存资料,并标注各批次货物的库位信息。

  4)系统将成品信息自动发布在电子交易平台,供客户选择,并接受客户订单。

  2.成品出库配送

  电子商务平台得到客户订单信息后,配送中心开始查询成品库存数量,若库存可以满足供应则开始准备配送。

  1)根据订单要求确认本批次货物的存放库位,然后经由叉车车载系统准确的找到所需货物和数量,并经手持 PDA 设备确认无误后进行装车,同时更新数据库中成品数量及库位信息

  2)为了保障货物能够安全、准时到达客户方。比较有效、简单的操作是在货物离开仓库前对整车的货物进行 RFID 标签施封,在装车后鉴定货物数量,确定货物清单无误之后进行;

  3)发货员通过手持 PDA 设备,在封条 RFID 标签中写入系统预置运输车辆的车牌、车型、司机姓名、货物类型、数量、客户名称、地点、运输车出发时间等信息;

  4)手持 PDA 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WIFI)传输的方式将采集的RFID 标签数据信息上传至后台数据库系统,再由操作人员将数据公布网站,以便客户及时掌握所收到的货物信息并在货物到达时进行核对确认。

  3.库存盘点

  工作人员可采用手持 PDA 定期盘库,近距离读取货物标签信息,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对,人工盘点库位货物品种、数量、生产日期是否与后台系统一致。如不一致,可现场对系统信息进行修正。此盘库方式可将企业盘库时间缩短 85%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可增加盘库的周期。

  4.生产及流转过程监控

  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采用无线数字湿温传感器和监控设 备,保证物品和生产安全,在原料和成品库房的仓位及出入口通道安 装监控摄像头及湿温传感器,在管理系统中标注各部件和位置的对应 关系,并设定湿温数据的临界状态,传感器通过 WIFI 与系统连接,实时上报数据至管理中心,当系统发现某一数据达到临界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由人工干预处理,从而保证生产和库房安全。

  5.系统其它管理功能:

  1)报表功能

  2)人员及车辆管理

  3)供应商及客户管理(该部分与交易平台共享)

  4)辅助决策管理

  系统组成

  1.软件系统

  1)windows 2003 Server

  2)MS SQL Server

  3)仓储物流管理系统

  4)手持PDA终端软件(嵌入式)

  2.硬件系统

  1)RFID(925MHz)固定式读写器(ISO18000-6B/C)

  2)RFID通道

  3)PDA(支持RFID标签读写及一维码和二维码只读)

  4)RFID纸质标签(用于成品包装)

  5)RFID卡片(人员管理)

  6)无线数字式湿温传感器

  7)高清摄像头及视频服务器(刀片服务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